下载此文档

高二上册语文学案:2.4《白莽作〈孩儿塔〉序》(沪教版必修3).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沪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页2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二上册语文学案:2.4《白莽作〈孩儿塔〉序》(沪教版必修3).doc
文档介绍:
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学****目标:
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和重视,克服学****上的畏难心理。
2.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品味语言的方法。
二、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
1.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白莽的背景资料。
2.学生充分预****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课文,质疑。
学****过程
一、导入
1.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与重视。
  今天我们学****鲁迅为白莽的《孩儿塔》诗集作的一篇序,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一提到鲁迅,心里不仅充满崇敬,而且感到非常亲切。大概自己也是绍兴人的缘故,对鲁迅笔下的茶馆、酒肆、旧毡帽、乌船、绍兴老太都非常熟悉。我还两次去绍兴亲戚家过年,看今天的农民怎样祝福,怎样在喜庆的日子里请了戏班子在村里唱“社戏”,我还在“咸亨酒店”温二两黄酒,要一碟茴香豆,体验孔乙己的生活,当然我是坐着喝的。  对鲁迅感到亲切还有第二个原因,鲁迅也是教师,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正式或兼职,我们职业相同。
  还有重要的原因,自己如同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正值书荒的年代,幸亏鲁迅的书不缺,下放安徽时,行囊里除了毛选就是鲁迅书,有空就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竟然也能读懂大概。并为鲁文中深刻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批判所深深吸引。至今天,鲁迅作品仍是我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一盏智慧之灯。
2.从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再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确实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将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正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书人不能不学鲁迅;也正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中选了大量鲁迅的文章。
初中:《一件小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7篇)
高中:《白莽作<孩儿塔>序》《<呐喊>自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记念刘和珍君》《范爱农》《祝福》《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8、9篇)
  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能有那样的殊荣,可以有十几篇文章被选入中学教材,足可以说明鲁迅的伟大,我们非要学懂不可。
《白莽》是高中第一篇,有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印发了一部分背景资料,交给同学们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尝试着去打开鲁迅的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着借助资料,读懂课文,并试着品味鲁迅风格的语言。
一、学生交流在预****中借助资料所解决的问题。
估计学生能解决以下问题:
1.更加惆怅的原因(是文眼。天气、心境、悲愤、怀念、痛惜,看《为了忘却的记念》四:“我沉痛地感到我失掉了……中国失掉……”)
2.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不是不想说,是不能说,无奈的。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五:向子其的《思旧赋》)
3.外貌描写的作用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也有,两次写,强调,歌颂其乐观、坚定等革命精神)
4.蒙上了许多新鲜的血迹。(蒙:覆盖,言其多)
(时代背景:白色恐怖严重,革命志士仁人不断被杀,轻轻一点,揭批的力度很大。)
5.“一团火”之喻和急于“流布”之心。
(读《别了哥哥》《血字》,可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