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质量评价(十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1·茂名模拟)1907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并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规定其有议决兴革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监督行政之权。这反映了( )
A.晚清开始从保守走向开放
B.晚清地方权力的扩大
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
B 解析:咨议局作为新建地方机构拥有决议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行政之权,说明地方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故B项正确,C项错误;咨议局的成立体现了清政府开放的一面,但不能表明其从这里开始走向开放,A项错误;成立咨议局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进行的改革,是地主阶级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排除D项。
2.1910年草拟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此项规定引发朝臣质疑不满。几经商讨,次年最终颁布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例应奏事人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对或代递”,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这表明当时( )
A.内阁危及君权 B.立宪之路艰难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权力加强
B 解析:根据“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例应奏事人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对或代递',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可知,清末“新政”中侍郎、巡抚起初有直接奏事之权,这具有宪政色彩,但遭到保守势力抵制后其奏事权最终被限制,这表明当时立宪之路艰难,故选B项;清朝内阁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会危及皇权,排除A项;题干主旨围绕的是侍郎、巡抚的奏事权,而不是内阁的权力,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D项。
3.(2020·德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清王朝覆亡“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崩溃的结果”,
因为“军队、士绅、官员、满族是清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辛亥前夕已全部动摇”。这一观点( )
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B.淡化了辛亥革命的意义
C.夸大了清末新政的弊端
D.强调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B 解析:根据学者的分析,清政府的覆亡是因为在“辛亥前夕”,清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军队、士绅、官员、满族“已全部动摇”,淡化了辛亥革命对推翻清政府的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洋务运动与清政府“自我崩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清末新政的弊端及其与清政府“崩溃”的关系,故C项错误;外来文化的冲击不符合材料中清政府“自我崩溃”的说法,故D项错误。
4.(2021·深圳模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强制剪辫法令。但据1912年2月一期《申报》报道:“近来无知乡愚,惑于谣言,死命保留猪尾。又虑上街购物,或被巡士断送,以致屏迹城市,蛰居不出者,十室而九。”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上层变革与底层民众间的冲突
B.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官方到民间积极推进风俗革新
D.革命的进程严重影响城乡经济
A 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的剪辫法令在民间受到部分群众抵制,体现出上层变革与底层民众间的冲突,A项正确;从民众的抵制程度来看,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策在民间受到抵制,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中《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