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历史、儒家经典和话本,还包括农业、占卜和药学等手册。老百姓可读到以前只有专家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自行举行葬礼、占卜,或为家人开方抓药。这说明 ( )
A.雕版印刷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动
B.宋朝社会治理的能力得到增强
C.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
D.宋代出版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印刷术的进步,知识得到进一步传播,即印刷技术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播,故选C。
2.大学的校训不仅代表着一个大学的风格,也呈现出它的办学理念。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这表明( )
A.中外大学教育理念相似
B.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
C.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
D.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追求
【解析】选D。从中西方大学的不同校训可以看出,他们都各自追求自身传统的文化内涵,故选D;中外大学教育理念并不相同,排除A;材料的重点是大学校训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与历史悠久无关,排除B;大学的校训只是依托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排除C。
3.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因黏合剂等材料使用不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
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立法保护
【解析】选B。据材料“黏合剂等材料使用不当”可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加强科学研究,故选B;材料中使用黏合剂等材料的问题并不是自然灾害侵蚀,排除A;黏合剂材料的使用是科学技术层面,不是人为开发因素,排除C;材料并无立法的内容,排除D。
4.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能够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故选A。
5.《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 )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
④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故①错误;据材料“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材料易得且便宜,故②正确;据材料“自是莫不从用焉”可知蔡侯纸推动纸的普及,故③正确;纸之所以能够广泛应用,与其原料简单易得有很大关系,故④错误,C符合题意。
6.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书院空前活跃并形成教育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以文治国策略的影响 D.经济文化长期繁荣
【解析】选C。据所学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书院空前活跃,故选C;据所学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在南宋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据材料“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可知,书院是民间机构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B;唐代经济文化也长期繁荣,但书院并不活跃,可见经济繁荣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7.在宋代,由宗族组织所创办的族塾义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 ( )
A.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可知宋代的族塾义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故选B;族塾义学的兴盛是宗族推动地方文化教育发展的结果,不能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具体的教育内容,并不能推知是否推动儒家思想发展,排除C;族塾义学的建立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
8.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步成为全国出版业中心。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上海日印万张报纸、周出千份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