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高效复习 第二单元.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36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高效复习 第二单元.doc
文档介绍:
单元高效复****第二单元
  纵向贯通一:魏晋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使得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战争、政权更替频繁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对外实行开明政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时期,从隋朝主张三教合归儒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诗歌繁荣,科技进步,艺术繁盛。
【思维特训】
“(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 (  )
A.中原文化的拓展    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
C.社会分化的加深 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永嘉之乱后,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逃至河西走廊,但中原礼仪文化却世代相承,说明中原文化拓展到河西之地,A正确;B,题干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河西社会分化的深化及自身文化圈的形成,故排除C、D。
  纵向贯通二: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
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
【思维特训】
(2021·潍坊模拟)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意,到唐中宗时“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并非瓦解了三省制度,排除A;宰相由三人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进而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单纯人数的增多不一定有利于科学决策,排除D。
  纵向贯通三: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