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2.标志: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过渡时期
结合“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事件
时间
原因
过程
意义
肃清反
革命
新中国
成立时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巩固了人民政权
土地
改革
1950
年夏—
1952
年底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2)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3)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
价、统
一财经
1950
年春
(1)国家财政困难。(2)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2)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
援朝
1950年
10月-
1953年
7月
朝鲜内战、美国武装干涉、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八线”、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1949年):
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外交关系
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2.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①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成果: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求同存异”方针。
①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亚非会议。
②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③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求同存异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维护独立,谋求发展的愿望。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俗等存在差异。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基础: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