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第9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36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第9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docx
文档介绍:
单元综合提升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经验教训
(1)表现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年)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
三中全会后)
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业生产的发展
(2)经验教训
①经济政策的制定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
②合乎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④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初步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构建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中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三、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阶段
指导方针
原因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一边倒”
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美国利用台湾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亚非许多国家建交
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20世纪70年代
发展同美、日、欧洲的“一条线”外交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认识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