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解密15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3.13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解密15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分层训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解密15
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A组 基础练
1.(2022年湖南衡阳三模)下表是先秦典籍中的大禹形象,如表所示:
典籍
大禹形象
《诗经》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尚书》
上天赐禹九种方法,以此治国安民。
《孟子》
禹之子启贤,众望所归,益退避三舍,以让贤能。
《韩非子》
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形象逐渐被神化 B.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塌
C.各学派的交流与融合 D.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大禹的形象不断丰富,这说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大禹形象不断丰富,没有体现神化,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大禹的形象,不是传统政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大禹的形象不断丰富,不是各学派的交流与融合 ,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年江苏江苏三模)黄宗羲强调“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 同时,他认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由此可见,黄宗羲
A.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 B.否定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C.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D.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强调做学问要求真,反对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的空谈。这体现了学有所用的经世致用思想,D项正确;“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的是朱熹,排除A项;黄宗羲没有否定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而是进一步阐发“致良知”就是“行良知”,排除B项;材料与“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年四川达州二模)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从鼎的演变折射出
A.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B.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C.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 D.分封制度的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鼎由烹饪器具演变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演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不是强调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年陕西西安中学三模)阅读下表史料,可以推断出(  )
《宋书周朗列传》
“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
《南齐书百官志》
“建官设职,兴自炎、昊,方乎隆周之册,表乎盛汉之书。”
《北史魏本纪》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周书文帝纪》
“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
A.炎黄血统决定了君位的合法性 B.炎黄的始祖地位得以确立
C.奠定隋唐统一的文化心理基础 D.民族凝聚力源自祖先崇拜
【答案】C
【解析】材料“今天子以炎、轩之德,冢辅以姬、吕之贤”“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子孙遁居朔野”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民族认同感加强,为隋唐统一奠定心理文化基础,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炎黄血统不能决定君位是否合法,排除A项;早在先秦时期就逐步形成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的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年山西晋中一模)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的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项、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年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模拟预测)下图是汉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