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考前特训 高考热考主题练 训练5 科技创新,兴国之力.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9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考前特训 高考热考主题练 训练5 科技创新,兴国之力.docx
文档介绍:
训练5 科技创新,兴国之力
1.从1949年至1957年,归国的知识分子有3 000多人,占新中国成立前出国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知识分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归国(  )
A.扭转了新中国尖端科技落后的局面
B.为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C.得益于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
D.是对中央“向科学进军”口号的回应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出国留学生和学者纷纷回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起到奠基作用,B项正确。
2.从1967年起,由原总后勤部等有关部门牵头,召集全国近20家单位开展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筛选了四万多种化合物、中草药,最终屠呦呦团队成功提取到***结晶。这一过程(  )
A.彰显了科技举国体制的优越性
B.展现了传统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C.得益于国家对科技体制的改革
D.标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全国近20家单位开展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工作,屠呦呦团队也是其中一份子。各参加单位共同完成了巨大的工作,A项正确;本题设问是“过程”,并非***这一成果,且B项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国家对科技体制改革是在1985年,排除C项;这一时期标志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科技成果是“两弹一星”,排除D项。
3.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八十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九十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的时间和发展战略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在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调整的,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A项;科技战略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的信息,排除D项。
4.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
A.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答案 A
解析 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系列重要计划”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可知,材料中的各个项目都与科技有关,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故选A项;据“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可知,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不只是航天和国防科技,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科技项目有关内容,尚未提及体制改革,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