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历史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4页26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历史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
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
4
专题 六
××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命题趋势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思想
6.***理论、***三个代表、胡***科学发展观*******新时代思想
考点清单
[线索提炼]
线索一:
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
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线索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经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思想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理论历经酝酿、提出、成熟并最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思想和***理论。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
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
4
常规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名家论史】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历史解释】
(1)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其所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西方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2)特点
①传播内容:源源而入,由表及里,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想)。
②传播区域:由通商口岸到沿海地区再到内陆省份。
③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如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大论战。
④国人的态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师法,再到自主选择。
⑤主要媒介: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
(3)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潮流: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俗: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
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
4
四、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学术前沿】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历史解释】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