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
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1943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 )
A.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B.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框架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解析】选A。19世纪70年代苏联通过勃列日涅夫改革,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改进工业管理体制,使苏联成为了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A正确;19世纪70年代,苏联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并未摆脱苏联模式的框架,B错误;材料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不符,C错误;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D错误。
2.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前夕,赫鲁晓夫决定在141项援华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加15项,并提升技术含量。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这些援华工程 ( )
A.根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B.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D.促进了中苏之间长期的友好合作
【解析】选C。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五周年,正值“一”五计划期间,这些苏联援华工程技术含量较高,可以较好地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故选C;这些援华工程是苏联给予中方的,属于外部因素,“根源于”说法错误,排除A;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孤立政策的破产,排除B;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排除D。
3.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组”,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改组后,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从部——总管理局——企业,改变为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局。这次改组旨在 ( )
A.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
C.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D.推动经济管理的市场化
【解析】选C。据材料“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地方行政命令代替中央命令,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选C;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排除A;“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代替“部”的工业管理还是国家管理企业,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仍属于单纯的计划经济,排除D。
4.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 ( )
A.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
B.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相适应
C.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
【解析】选C。材料反映虽然苏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粮食产量却没有较大增长,结合“1952年”可知,这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故选C;据材料“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可知,材料意在讲述苏联高度集中模式的弊端,而非赞扬工业化程度高,排除A;据机械化程度高而产量低可知,苏联工业化没有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排除B;1928年,苏联已经取消新经济政策,排除D。
【加固训练】
1972年美苏达成一项7.5亿美元的信贷协定,内容为美国为苏联提供5亿美元贷款,苏联则在今后3年内购买美国谷物,最终美苏之间达成了3 000万吨粮食协议。后来苏联继续向美国提出购买粮食,美国提出这与两国之间“中导条约”的谈判挂钩,苏联被迫销毁射程在500至5 500千米的中程和中近程导弹。这表明 ( )
A.苏联未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B.粮食安全成为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
C.苏联经济严重依赖美国
D.美苏结束了激烈对抗的局面
【解析】选B。根据材料苏联因为欲从美国购买粮食,而不得不在外交上对美国让步,所以B正确。苏联对粮食的重视一直不够,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故A错误;材料只是苏美之间的粮食贸易,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不可能严重依赖美国,C不符合史实;美苏对抗局面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D错误。
5.从1988年起,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倡把所谓的“民主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