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4 人民解放战争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1·天津模拟)《大公报》(1945年10月24日)刊登的《为江浙人民呼吁》一文中写道:“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材料主要说明( )
A.国民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B.官僚资本对百姓压榨严重
C.内战爆发导致民不聊生
D.美国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选A。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大众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在江浙地区倒行逆施,抢占胜利成果,导致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故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官僚资本压榨与美国的经济侵略的信息,B、D错误;根据材料“1945年10月”可知,内战还没有爆发,C错误。
2.(2021·济南模拟)1945年,《大公报》在报道中将“***先生翩然到渝”与“抗战胜利”“中苏定约,结为盟好”并列为国家的三大喜事。“***先生翩然到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据此可知,“***先生翩然到渝”这一事件 ( )
A.得益于美国调停的重大进展
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加速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进程
D.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解析】选D。根据材料“***先生翩然到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可知,重庆谈判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故答案为D;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和自己需要做出的决定,排除A;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和平民主建国,排除B;重庆谈判客观上延缓了内战的爆发,排除C。
3.“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陈毅这首诗所指战役的意义是 ( )
A.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
【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诗写的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C。
4.(2021·淄博模拟)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各占11人,《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解析】选D。根据“《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可知,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说明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种命运的斗争”,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C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20·珠海模拟)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上指出:“现存战争的主要地点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说明当时 ( )
A.国共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C.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
D.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有所调整
【解析】选D。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的讲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表的,D正确;三大战役后国共两党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排除A;此时战略决战时机尚未成熟,排除B;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是在1946年,排除C。
6.“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
A.跃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A。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A。
7.1947年,中国共产党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