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导学案:第4单元 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北师大版

1340阅读234下载4页6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二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导学案:第4单元 第14课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doc
文档介绍: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导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典范:可以作为学****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_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②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③耐人寻味:形容值得仔细琢磨其中的奥妙。
④诗情画意: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⑥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⑦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⑧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⑨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郭预衡(1920—2010),当代学者、散文研究家。河北玉田人。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1947年又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建国后,历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郭先生学识渊博,学术论著自成体系,为人平和耿介,工于书法。
因曾被错划“右派”,居然未能评上北师大资深教授。几十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历代散文丛谈》等。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年)。
[文脉·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提出本文的中心观点的?
【提示】 文章首先提出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采,并用孔子和庄子的例子加以说明。对于后世的学者,作者认为他们也很重视写作时要讲究文采,并列举了司马迁、刘勰、郦道元等人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接着话题一转,说到古代也有人忽视文采的倾向,特别指出“今天”人们很少重视文采的现状。至此,文章水到渠成得出观点,我们写文章,“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文采”。
2.理论文章怎样才能做到具有形象性?
【提示】 首先,作者认为,理论文章不应该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在言谈笑语中达到说教的目的。其次,要把抽象的逻辑推理用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对人的感染也是强烈的。第三,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比喻准确,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是其特征,用鲜明的画面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达到政论和诗的结合,这样逻辑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就会得到高度的统一。
3.写理论文章为什么需要适当地讲究声音?
【提示】 理论文章由于说理性强,逻辑严密,往往显得生硬、呆板,如果重视声音之美,读来就会有一唱三叹之美。文章讲究声音,注意音节之美,使句子长短适度,声调抑扬铿锵,就会便于诵读,有利于打动读者。但讲究声音之美,决不是单纯追求形式,而是为了效果。
4.作者是如何论证理论文章也要带有感情这一观点的?
【名师点拨】 作者首先列举了梁启超的例子,强调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情感的,好的理论文章要力避枯燥;接着列举《论语》、《孟子》和《庄子》的例子,说明理论文章也可以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随后对清代某些作家只重考据不要辞章的观点进行批评,用章太炎和鲁迅的例子说明笔锋常带些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