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讲+练】1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森林与湿地)-【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讲练测.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地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1.58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讲+练】1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森林与湿地)-【人教版】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讲练测.docx
文档介绍:
第十一单元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考察方向与核心素养
以区域图、示意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生态脆弱地区的问题、原因、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考情
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广泛,如以黄土高原为典型代表的水土流失区、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高寒冻土区、以及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带和农牧交错带等,这类地区如何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态脆弱区一般分布在区域过渡地带,而近年来高考的区域选择也热衷于过渡地带,针对过渡地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愈来愈成为高考中的核心考点,在复****过程中,应整体把握其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以及针对性措施的提出。
单元典型考题有:2022·湖北卷T18;2021·北京卷T16;2020全国1T1-3等。
【一、水土流失地区的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图1为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图2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和平面排列示意图。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3.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归纳1】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归纳2】水土流失的危害
【归纳3】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毛乌素沙地在唐代曾经是绿洲,后来逐渐变成了茫茫大漠。曾经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的毛乌素,如今80%的沙漠得到治理。在治沙过程中,草方格固沙技术功不可没。草方格固沙技术是利用废弃的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1米×1米)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进沙中,留麦草的1/3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固沙工程见效的同时,再选用当地红柳、梭梭等灌木进行绿化治理。图1示意毛乌素沙地位置,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的草方格沙障。
1.推测毛乌素沙地曾经是绿洲的自然条件。
2.分析毛乌素逐渐变成了茫茫大漠的原因。
3.简述毛乌素沙漠的风沙天气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危害。
4.分析毛乌素沙漠草方格沙障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归纳4】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与过度开垦】
【归纳5】荒漠化的危害
【归纳6】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盐碱化与石漠化地区的治理】
(一)盐碱化
1.盐碱化的成因及危害
2.盐碱地的改良
化学改良措施:
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
2.生物改良措施:
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
3.综合改良措施:
使用淋洗脱盐、深翻松耕及广泛栽植耐盐植物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包括:引淡淋盐、井灌并排、培育耐盐碱良种等
(二)石漠化
1.石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石漠化的区的治理思路
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多管齐下。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
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四、森林、湿地的保护】
(一)湿地
1.湿地的功能
2.湿地的成因
3.湿地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二)森林
1.森林的功能及破坏后产生的影响
2.不同地区森林的功能
3.雨林破坏的原因
4.森林地区的保护与发展
【考点探究】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