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导学案:第2单元 第5课 庄子寓言二则.doc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北师大版

1340阅读234下载3页24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二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导学案:第2单元 第5课 庄子寓言二则.doc
文档介绍:
庄子寓言二则 导学案
学****目标
1.了解《庄子》。
2.掌握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
3.品味深刻寓意。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庄子(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提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
庄子认为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这无疑体现了辩证法。另外,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2. 为什么木匠石和栎社树的认识会截然相反?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庄子借此告诉世人,有道的人跟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即便你拿世人看得最重的来,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主张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在地生活,尊重生命,不为世俗所累。
3.栎社树这则寓言的目的是不是要议论木匠或树木的问题?
【提示】 这个寓言并不是讨论这些问题,而是传达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匠石和栎树是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匠石认为栎树是无所可用的
“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能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的要求。从他的立场上说,树木的价值就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或手段。
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树,他“不肯视”“行不辍”,并斥责了对栎树叹为观止的弟子。栎树却把“无所可用”当成“大用”,不懈追求。在这里庄子提出的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出了对人的大关怀。
4. 如何理解神龟托梦宋元君后被杀的命运?
【名师点拨】 宋元君所得之龟,果然神龟,知道自己托梦,而且用其甲占无往而不利。可是即便如此神龟,依然无法预测自己会被渔人所获,更没有想到它会被救己者所杀。如果知道这一切,它还会托梦给宋元君吗?神龟的命运其实是说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5. 读了第二则有关“宋元君夜半而梦”的寓言,你有何感悟?
【名师点拨】 宋元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