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第16课《社戏》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doc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2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语文:第16课《社戏》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doc
文档介绍:
第16课《社戏》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潺潺(chán) 絮叨(xù)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桕树(jiù) 蕴藻(yùn zǎo)
惮(dàn) 棹(zhào) 撮(cuō) 楫(jí)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依稀:隐隐约约。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惮:怕,畏惧。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重点句子分析】
(1)理解《社戏》一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法
记叙性的文章,要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有效地表现中心。因此,凡是对文章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要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作概括叙述就可以了。阅读此类文章,就要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这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意思;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更全面、丰满。
《社戏》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 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为表达这一中心,作者在选材组材——即详略问题上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行船、看戏、归航,是因为要表达农村这块自由天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之所以要略写放牛钓虾,是因为与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才有后面的想方设法寻船去看戏、偷豆、吃豆。
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经过了精心选材。详写看戏前的波折:没船,借不到。于是这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总之,极力渲染“我”的沮丧。终于,转机出现了,我“轻松了,舒展了”,于是我们“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豆麦的清香,那起伏的连山,那几点渔火,那仙境般的戏台,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向往,抒写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务的。
(2)《社戏》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社戏》一文除了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详略得当地安排故事情节之外,景物描写也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对渲染欢快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比如
“月夜行船”的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优美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学常识
小说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