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回***(2)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 《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了解“母亲”形象,字斟句酌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探寻诗人经历,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进一步理解母亲形象和《回***》的内涵;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调动知识积累,进一步明确《回***》的创作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形象,字斟句酌,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探寻诗人经历,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进一步理解母亲形象和《回***》的内涵;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调动知识积累,进一步明确《回***》的创作价值。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了解“母亲”形象
师生共读贺敬之名诗《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回***》中,“母亲”一词总共出现四次。诗人出生于山东枣庄,***并非诗人的故乡。那么作者为何多次称***为母亲?怎样理解诗人对“母亲***”的深情?
通过孟郊的《游子吟》、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引入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学生在分析和复****的过程中概括“母亲”形象的一般特点:
(1)哺育和教养的恩情
(2)勤劳慈爱、坚强无私的个人品性
(3)高瞻远瞩、殷切期盼的精神追求
字斟句酌,初步感受《回***》中的母亲形象。
那么诗人贺敬之选用“母亲”这一形象来抒发自己对于***的感情,我们先来读诗,看看诗中的母亲又怎样的特点。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在这一节当中,诗人将自己的嗷嗷待哺比作羊羔吃奶的巴望,在表达出诗人依赖母亲哺育的同时,也展现出母亲在诗人最需要哺育的时光里,给予了诗人生命的补给。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则更加清晰明了地道出母亲在物质上给诗人提供生存的养分,这是作者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在这一节当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指的是诗人在母亲的哺育下健康成长起来,用强壮的力气和踏实的干劲儿参与到***
了解“母亲”形象,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
的大生产运动中,磨炼意志、锻造能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则是指诗人在参与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母亲思想的影响下学****革命的新思想,建设和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同时也是母亲给予诗人的精神食粮。怎么能看出这些身体上的锻炼和精神上的塑造都有母亲的辛苦甘劳呢?我们再看这一节:
手把手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是母亲,用她无私的奉献哺育我长大;也是母亲,用她博爱的胸怀教养我成材。母亲用她的言传身教将我引导到生产生活的艰苦环境中,接受劳动的洗礼,充实生命的意义;将我引导到红色革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精神的沐浴,明确奋斗的方向。“手把手”正是母亲心系诗人、亲力亲为、寸步不离的写照,就像史铁生的母亲一生亲密的陪伴。我成长了、成材了,母亲并不是为了把我留在身边以尽孝道,而是像《游子吟》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样,心中虽有千般不舍、万般惦念,却要狠下心来送儿远行,盼儿奔向大有所为的广阔天地;也像《回忆我的母亲》中幼年时启发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