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凋谢(diāo) 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
B.驯鸽(xùn) 混沌(hùn)
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
C.梧桐(wú) 平仄(zè)
颓废(tuō) 潭柘寺(zhè)
D.歧韵(qí) 落蕊(lěi)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 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答案: B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解析: 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条 衰落
答案: C
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解析: C项“文不加点”形容构思写作速度快,而且不需修改。“点”,修改涂抹,该项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B项的“成语”指现成的说法,是对的。
答案: C
5.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 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两项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