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人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46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一人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基本巩固★
一、(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完成各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
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列缺霹雳 仙之人兮列如麻” 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 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 天 仙 境 具 有 怎 样 的 特 点 ? 诗 人 为 什 么 要 描 绘 这 样 的 景 象 ?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 “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 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1)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 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 2)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 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 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世界。2.(1)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 “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
( 2)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
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
3.(1)诗人通过超越尘俗的想象,以奇谲瑰丽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
( 2)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4.(1)“惟”“失”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 的感慨以及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2)一方面,这两句诗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 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 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领会诗歌内容,在理解内容和情感 的基础上,看句间关系和段落联系,篇章结构的技巧主要包括照应、铺垫、过渡、线索、开门 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写其他山川是为了写天姥山的。分析时, 要联系写“瀛洲、五岳” 等山川的内容,找出其特点,与天姥山进行比对,看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天姥山的哪些特点。如文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联系下文“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难求对照衬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 ;文中“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本身就高,但面对天姥山却要拜倒在脚下,这是用的夸张和衬托手法, 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
路,找到内容与内容的联系,有针对性地作答。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如何”看的是写作方式和技巧。文章开头交代天姥山特点,第二段由“我欲因之
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开头, “因之”,照应上文,写出梦之所源,引入对“梦境”的描写, 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写的是梦之所向。从现实到梦境是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的。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承接前文的神游天上仙境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表明诗人在惊悸中返
回现实,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由梦境到现实,是用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