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三 素养提升——从阅读中拓展
[资料链接1]
新闻评论要有逻辑的力量
乔新生
在公务员是否应该增加工资的问题上,学术界曾经展开激烈的讨论。可到目前为止,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并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一些评论者发表评论的时候,并不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他们只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对公务员是否应该增加工资发表意见。从新闻评论的分类来看,这样的评论类似于公民表态,缺乏逻辑的力量。作出这样的判断不是否定评论者发表的意见,而是提醒评论者发表意见的时候,学会分析归纳学术界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评论文章。
比如,一篇评论文章认为,“广大公务员应该是财产公开的最大支持者,因为,他们是收入不透明的最大受害者”。这样的逻辑经不起理性的推敲,同时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当前我国之所以没有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务员群体拒绝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如果认为公务员是收入不透明的最大受害者。因此,他们“应该”是财产公开的最大支持者,那么,这样的逻辑只能是评论者自己的逻辑,而不是学术界通行的逻辑。
再比如,部分评论者认为,公务员不辞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公务员的稳定性相对较高,重新择业的成本相对较高,这是公务员不辞职的重要原因。这样的论证方式根本经不起推敲。既然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而再就业相对困难,那么,说明公务员根据自身的条件,继续留在公务员岗位上是最优选择。既然是最优选择,公务员就不应该抱怨自己的工资低,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事情。
笔者之所以把公务员是否应该增加工资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当前我国媒体中充斥着这样不讲逻辑的新闻评论。部分评论者****惯笔走偏锋,热衷于反弹琵琶,故意和别人不一样,以为只有这样自己的观点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如果不了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重视多数人的意见,新闻评论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抬杠”。
在公务员增加工资的问题上之所以有许多反对意见,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公务员的工资结构极不合理,公务员工资收入差距巨大,公务员的整体收入不透明。如果不解决公务员工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逐步缩小公务员工资收入差距,不尽快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那么,公务员增加工资就没有合理性。
评论者必须意识到,新闻评论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表达理性的声音,因为只有增加新闻评论的说服力,才能帮助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只有增加新闻评论的逻辑力量,才能说服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公务员是否应该增加工资,在现代民主社会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政府提交有关法律草案,由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那么,公务员是否应该增加工资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合法的程序进行深入讨论。反过来,如果政府没有公开公务员的整体工资收入状况,也没有公开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结构,没有公开公务员的财产,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增加公务员的工资,那么,这样的行政决策就没有合理性,因为它违背了公众的普遍愿望,损害了政府决策的公信力。
笔者注意到,自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宣布公务员增加工资的政策以来,中央媒体的评论者接二连三地发表文章,分析公务员增加工资的合理性。既然是国家重要媒体的评论者,那么,发表意见的时候就应该披露权威的数据,增加评论的说服力。假如只有情绪性的表达,而没有理性的分析,那么,这样的新闻评论非但不能增强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反而降低了新闻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