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试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社会,“美”和美学也许是最让人困惑的词汇和学科之一。一方面,美和美学的概念随着当代艺术和时尚业的发展而迅速变化;另一方面,与美学概念关系密切的当代文艺批评始终处在某种“理论表述”的困境之中。中国当代美学因为人民大众审美经验的日趋活跃,用原有的学院派的美学理论似乎已难以描述。因此,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具有理论上的迫切性。
当代美学的基本目标是对20世纪末至今形成的新的文化生态及其所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作出理论的思考。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美学领域表面的纷繁复杂中,新的、积极的因素正在生长。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它的表现形式又有差异,因此,理论的多元化格局是正常现象。中国当代美学应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在多元性、叠合性的当代语境中探寻当代美学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把美学和文艺问题放到社会系统中认识和把握,通过对情感结构的分析来阐释文学艺术意义的研究思路,在理论上具有优先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地方性审美经验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与审美****性的密切关系,影响着当代文学艺术及其意义阐释,当代美学不能忽视这种文化关系的制约作用。对于中国当代美学而言,要高度重视当代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注重分析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呈现,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及审美认同的社会基础作出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必须承认,当下的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界还充斥着理论的混乱和歧义,对此,展开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重申美学本体论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没有死亡和消失,无疑是有意义的。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学界先后讨论过“悲剧之死”“乌托邦之死”和“文学之死”,然而,文学艺术在现实的土壤中,在人民的生活里,在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仍然支撑着人们的生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美学正期待着一场复兴。
让我们从当代美学具体问题开始,从当代文学艺术的评论和分析入手,从对当代美学的话语梳理入手,从基本理论问题的辩证剖析入手,开始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并且努力把这种建设性的工作自觉结合到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程中去。
(摘编自王杰《文化创意时代的美学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当代艺术和时尚业发展迅速,这就导致了美和美学的概念也变化迅速,无法掌握。【曲解原文,原文“用原有的学院派的美学理论似乎已难以描述”不代表“无法掌握”,属于原文意图的不当延伸。】
B.当代文艺批评在“理论表述”上踟蹰不前,导致美学成为最让人困惑的学科之一。【强加因果,原文“与美学概念关系密切的当代文艺批评始终处在某种困境之中”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并列可置换的并列结构,本质上是并举,是相互独立事件。】
C.美学领域纷繁复杂,当代美学应把对新的美学问题在理论上的思考作为基本目标。【信息缺失。属于错位类设误,原文有一个很长的定语“对20世纪末至今形成的新的文化生态及其所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题支和原文信息匹配显然不能全等。】
D.在当前,不同文化传统与审美****性间的密切关系对美学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头指出当前美学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此问题的迫切性。
B.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把中西文化、新旧美学进行了对比,指出当代美学具有先进性。【首先没有新旧美学这一说,属无中生有;其次,“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这只是一个提要,并没有展开论证,论证需要“论”,其次需要“证明”,不是说一笔带过,带一嘴就能论证的。第二段几乎没有论证,全文基本上是述类而不是论类文。】
C.在论证中国美学发展问题时,不仅结合了美学发展的纵向历史,也进行了横向的联系。
D.结尾指出,美学需要转型、重构,但要把这项工作和我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结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中西文化的不同,导致当代美学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在理论上出现了多元化格局。
B.如果绕开“美学本体论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论断,对研究中国美学无意义。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学界每一次在理论上的讨论,都会掀起一场“美学革命”。【“都会”绝对化。“美学界先后讨论过”不是“都会”】
D.进行当代美学理论的建设需要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从多层面、多角度入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