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开大联考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 仲寧*學。
4W题范围:必修5(第一、二单元)、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为“中和“贵和尚中"的中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也构成中华政治 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
儒家经典《中庸》首次从宇宙本体高度提出:“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中和之道是宇宙天地的大本 达道,也成为根本的治国理政之道。儒家理想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即中和之治。儒家自孔子开始,就肯定尧 舜禹三代圣人相授相受的治国理政之道就是''允执厥中"的中和之道,简称中道。孔子高度肯定舜具有治国理政的 大智慧,这个大智慧集中体现在舜善于“执中'‘的治国之道上,即善于在深入广泛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正确及时地去 除过与不及的两种片面性,而制定并实施最具合理性的决策举措,从而有效改善百姓生活。显然,这种执两用中的 治国理政之道,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智慧。而作为古代治国理政的核心,中和之德是古代治国 理政主体的核心素质。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智仁勇统一的“中庸"品格。中庸是中和之道的实践运用,对治国理政主 体而言,中庸原则就是要求古代君王和各级官员做到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各项治理措施,达到治国平天下目标。 而这就要求各级官员具有智仁勇合一的中庸品格。《中庸》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 可能也。'‘一个优秀的官员,要正确合理地决策并有效实施决策,就必须同时具有“可均"的智、“可辞”的仁、“可蹈” 的勇,三者缺一不可。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的品格。儒家的中和之道倡导树立理想的中和人 格,这种中和人格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庸》提出的中立不倚、和而不流。孔子最厌恶的人格是没有独立原则性的“乡 愿",他们在***上,善于做好好先生,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承担责任,圆滑世故,柔顺应对,丧失独立品格。显然,这 样的***人格“无忠直之风,天下以此薄之”,是为政之大害。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必须具有和而不同、可否相济的政风。《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揭露周幽 王执政之大弊就在于“去和而取同",而齐国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可否相济、同异相
济的关系。只有君臣可否相济、上下同异相汗,决策才更完善,执行才更通畅,政局才能平稳。孔子进而提出“君子 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提倡“和而不同"的政治品格。
中和政德要求治国理政主体加强敬以持中、发以成和的道德修养。《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要求官员在治理实践中,在与百姓打交道中,表现出正确的道德情感,做到以百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