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题号
1
2
3
4
7
8
9
11
14
15
16
答案
II
S!!
DD
S3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8 : 00——10 : 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 - ■
总分
得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下面的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战国时期争战频繁,各国内政、外交、军事上的矛盾重重。在应付这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中,实力固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实力必须依赖于人的智慧,于是,人的智能和才干才 受到特殊的重视。
《管子•霸言》说:“夫使国常无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 是故先王之所师者,神圣也;其所赏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 言也。”这里的“神圣”“明圣”“大圣”是对聪明才智的最高级称谓。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兴衰关 键在于谋略是否得当。文中在讲到战争时又说:“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 虑,便地形,利权称。”《管子•制分》说:“强未必胜也,必知胜之理,然后能胜了智谋把胜利的可 能转化为必然。《管子•参患》说:“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境)。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 败,攻之自毁者也。”《战国策•秦策一》在讲苏秦合纵之策得用之时,不费一兵一卒,使秦不敢 出关东向,由此作者论道:“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里所谈的不是个人的权 力,而是讲这些人的智谋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秦惠王对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 之智,反覆东山(当为“山东”)之君,从以欺秦。”秦王忧心忡忡的不是山东诸国的实力,而是 苏秦的智谋。景春(孟子的弟子)曾这样估计苏秦、张仪这类人物的作用:“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里所论不是士人的权力和手中的物质力量, 而是讲这些士人的智谋足以使拥有实力的君主们胆战心惊。《战国策•东周策》载:“石行秦,谓 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飞论衡•效力》篇载:“六国之时,贤才之臣, 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说明智能计谋在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智能 在事态的发展中不仅起着指挥作用,而且常常会使事情发生奇特变化,一计得当,比千军万马 还要有力!
智能的竞争为士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和活动场所。智能的发展还必须有如*下两 个条件:一是教育;二是要有一批专门从事智能劳动的人。士正是这样的角色。一般地说,只 要不是白痴,大凡具有一定体力,就能从事简单劳动。但是,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条 件就不同了。出类拔萃之辈不是人人皆是,而是十中挑一,百中挑一,千中挑一,乃至万中挑 一。战国时期的君主们,未必都不想成为智能超群的人。而这些人中的多数所以是庸人,除 了其他因素外,我认为由于实行世袭制造成的可供选择的基数太小是一个重要原因。可是身 为平庸之辈的君主,在生死存亡面前,又不得不借助他人之智,许多君主下求贤令,不惜重金, 乃至分土。秦孝公曾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君主们需要 超群的智囊,而孕育这种智囊,就需要有众多的士人作为养基。当然,还需要士人的竞争。基 数大,再加上竞争,就增大了高智能的人物的出现几率。对智能人物的需求,也就促进了士队 伍的扩大。
(摘编自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战国时期,各国为应对内政、外交、军事上的重重矛盾,特别重视人的智能和才干。
《管子》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谋略,只要懂得必胜的道理,就能够获得胜利。
战国时的景春已经注意到张仪这类人士不需借助权力和物质力量就可使诸侯胆战心惊。
由于实行世袭制,战国时的君主们即使想成为智能超群的人,最终也只能成为庸人。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文章第二段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既形式多样、活泼,又能增强论证力量。
文章第二段侧重用古人的看法来论证观点,第三段侧重用自己的说理来论证观点。
文章针对的是战国时期的情况,所以全部引用战国时期的作品更具有说服力。
文章第三段举秦孝公下令的例子是具体说明许多君主为求贤而不惜重金乃至分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无论“神圣”“明圣”还是“大圣”,其言行都能对国家兴衰做岀明断,有侧重而无高低之分。
智能的决定性作用表明,让事情在竞争中发生奇特变化的是智能而不是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