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一
浙江省A9协作体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 j j 矢口
荣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分,考试时间臬趋。卄心姐己的宀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子。
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化能否为“文明的共存”作贡献
汤一介
化解冲突,需要我们从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文明共存的资源。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可 以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中国文化要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共存”作贡献,必须对自身文化有所了解,即对自身文 化有一个“自觉”。 ,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发展 趋势等能作出认真思考和反省。应该说,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 化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 以便把我们的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认真反省我们自身文化的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吸取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样,我 们国家才能真正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共同创造美好新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儒道两家,而且是儒道互补。当然,印度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社会和文 化也发生着重要影响。现在我想讨论一下儒家思想理论能否对“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 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 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 ° 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 己及人” 0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 “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 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 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 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 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 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 日常社会之中,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孔子和儒家的这套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 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 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