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2
文1[2021贵阳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素有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能将一次次磨难变为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是她饱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的思想利器。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化危为机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这种智慧是一种经验思维,是中华民族根据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结合各种偶然性所做出的未雨绸缪。这种智慧也是一种超验思维,是预防事物发展的结果与中华民族的愿望相背离的超前性思维方式。细究历史上王朝的兴衰更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善于居安思危者强,勇于化危为机者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古训,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化危为机的辩证生存智慧。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危机每加重一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动力就增添一分,危机越严重,创新动力就越大。春秋时期,混战不断,四夷交侵,礼崩乐坏,多重危机促使孔子竭尽全力建立了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文化体系,推动思想的繁荣发展,构筑了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命脉与文化根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落为一个备受外国侵略者欺凌的衰弱民族,国家民族的危亡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他们挽救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再比如,科学发展观的萌芽源于“非典”肆虐带来的严重损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源于非典、禽流感、地震、水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等等。
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中国人民总是在艰难困苦中勠力同心,推动民族前进的车轮。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今,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居安思危、化危为机*******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奔着矛盾问题去、迎着风险挑战上,着力化危为机、化险为夷,慎始慎终、善作善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澎湃动力。
化危为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讲求原则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也要讲求灵活性,从“时”“度”“效”三个角度把握好转化的策略、方法和艺术。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辟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新天地。
(摘编自徐国亮《中华民族化危为机的辩证意蕴与价值表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化危为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生存智慧。
B.化危为机是一种经验思维,主体可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偶然性等对事物发展结果做出精准预判。
C.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动力,每一次危机都让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创新进步,挽狂澜于既倒。
D.化危为机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法宝,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就能战胜风险,迎来机遇,实现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总说化危为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阐释化危为机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充分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D.文章结尾简要指出化危为机的做法,与前文构成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B.“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这句古语如果作为理论论据之一,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放在本文的第二段。
C.大乱之后有大治,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等多重危机。
D.“化危为机”不仅对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文2[2021太原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觑的重要现象。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