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君
子
道
其
常
小
人
计
其
功
赏美文
荀子的伟大人格
刘志轩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是赵国都城邯郸人。战国末期,诸侯征战不断,人民期盼天下一统。荀子作为一个社会大转变时期的思想家,他遵循中国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一生为谋取中华民族的和谐、幸福而艰难奋争,表现出伟大的圣人品格。
荀子说:“学者,故学为圣人也。”荀子的人生目标,就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大的热忱,按照人民的意愿,寻求中国结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道路,并且以超人的智慧,主动担当起为未来大一统国家建设理论基础的历史重任。
荀子出身贫苦,但他立志于学。少年时代,恰逢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化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意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徒步到千里之外的齐国稷下学宫求学。在那里,成为稷下学宫最有学问的学者,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齐襄王称他“最为老师”。
荀子属于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新兴阶层。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鱼目混珠,形色各异。
在这些人中,有卑鄙污秽的人,恣肆放荡的人,贪财图利的人,触犯刑律的人,不讲礼义只热衷于权势的人。还有没有知识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荀子决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荀子到处游说,为社会谋幸福,推行治世的正道。
荀子一生追求真理,提出了许多针对现实的崭新观点,开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许多第一。
他是中国系统确立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的第一人,是创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人,是创建中国社会学的第一人,是将儒家思想应用到军事理论的第一人,是拯救儒学并且使儒学产生质的飞跃的第一人,是制定中华大一统封建国家理论的第一人,又是开创议论散文、赋体、说唱体文学样式的第一人。
在秦、汉到唐代的一千多年间,荀子和孔子、孟子一同被尊为圣人。从宋代开始,荀子的思想遭受歪曲,理学家说荀子只一句“性恶”就“大本已失”,背离了儒家。荀子的学说被批判,人格被贬低,不能再和孔子、孟子相提并论。荀子被排斥在儒家门外,打入另册,一直到清代,蒙冤八百年。
但是,历史证明了荀子的伟大。历史文化学者梁启超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称:“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
八百年的冤案,大白天下。不仅还荀子以公平;而且发现,荀子的思想比孔子、孟子的思想更切近实际,荀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大浪淘沙,金子终归是金子。
课内素材
内涵丰富的荀子
综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