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以下是一段介绍文字,读后请回答问题:(6分)
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包括: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根据以上文字,雾和霾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区别(答题时请标明序号):
【答案】①能见度范围(能见度距离、能见度)②相对湿度③厚度④边界特征(边界明确程度)⑤颜色⑥日变化(持续时间)每答对一项得1分。
【解析】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提取下来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组成一句话新闻。(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30字。)(5分)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于2013年12月初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月面软着陆。
【答案】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首先要明确要求,是标题、导语还是概括信息,字数要求多少。新闻类的要求就是“5W”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结合具体要求适当选取。答题是一定要找到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本题的主要信息是“‘嫦娥三号’卫星”“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