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要点】
1.探究文章的情感和抒情的特色。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情感和抒情特色。
【探究活动】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这篇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 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如此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章的情感的深入探究的题目,注意在统读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的总结,概括,注意抓住情感的主线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感恩之情无以为报。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然而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感恩之情无以为报,如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十二郎又突然去世,这如何不让常怀感恩之心的韩愈倍加心酸?
(2)手足亲情阴阳相隔。在兄嫂的照顾下,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人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常怀慈爱之意的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
(3)家族不旺希望渺茫。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父母、兄长都先后早逝,如今正年轻力壮的侄儿又早夭,而自己和侄儿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庭兴盛的希望几成泡影,如何不让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韩愈灰心丧气?
(4)聚少离多悔愧终生。韩愈自19岁赴京城应试以来,“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与十二郎离多聚少,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不以暂别为念,本打算“将成家而致汝”,“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这铸成的终身遗憾,如何不让做叔叔的愧疚终生?
(5)人生无常死出意外。十二郎在来信中说,“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而韩愈因以为此病是江南人常见病而“未始以为忧也”,谁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这如何不让人倍感人生命运的无常?
(6)远处两地丧事难周。韩愈对十二郎的愧疚还在于“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既不能与侄儿相养共居,又不能亲手置办丧事,这如何不令韩愈肝肠寸断?
(7)宦海浮沉命途多舛。自19岁以来,已接近40岁的韩愈一直奔走仕途,历尽坎坷,郁郁不得志,深味宦海沉浮之苦,再放眼前途茫茫,回眸身后冷落,侄儿夭折的噩耗是情感的导火索,万般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如何不令他恸哭失声?
(8)未老先衰难以久存。因种种原因,韩愈“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再想到父兄“皆康强而早世”,而未老先衰的自己又怎能持久呢?这叫韩愈如何不悲从中来?
【探究活动】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是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艺术手法赏析的题目,注意抒情方式的分析,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还是简介,采用的方式等分析。
【讨论明确】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