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2份打包).zip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15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言辞谈吐之礼
葛晨虹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
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
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立诚是立业的根基。
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容的。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真宗最终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
言谈还贵在守信。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致。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因为如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不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因此,“一言不可以轻许人”。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
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标准:“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也。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
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君子,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可轻易出言。再则,是基于“言多必矣”“祸从口出”的经验教训。这里就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了。
对于谨慎言辞,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说明言语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古人还把“口”比作关卡,把“舌”比作兵器:“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言犹射箭,箭既离弦,虽有所悔焉,不可从而追之。”是要人说话慎重,不轻言妄语。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