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分注重人之内在精神世界的拓展。他明确强调人性之尊贵性,在注重“知天命”亦为天所知的过程中,与天达成和谐一体的同时,也鲜明地认定了人所具有的“人能弘道”,为天地立心的特质。由此,孔子开拓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正是立足于这一价值系统,孔子对于传统以来的对待鬼神的宗教性态度作了调适。
概括而言,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把心思集中于人道之宜,另一方面对于鬼神要既严肃、虔敬而又不为之所惑。
在一定的意义上,孔子对于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世界的开拓,以及“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早期发展中“宗教人文化”趋向的一个结穴处。周初以来,中国先民希望从“殷人尚鬼”的历史阴影中摆脱出来的愿望,终于较为完备地得到了实现。随着人文世界的不断开拓与鬼神世界的不断收缩,远鬼神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只有彻底摆脱了鬼神对于人世的主宰,才能充分发扬“人能弘道”的尊贵性。
1.字音字形
(1)狎(xiá) (2)公伯寮(liáo) (3)愬(sù)
2.重要词语
(1)敢问死:表敬副词,冒昧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致力于
(3)仁者先难而后获:不易,困难,引申为努力
(4)吾不与祭,如不祭:yù,参与
(5)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狎,亲昵而不庄重;侮,轻慢
(6)夫子固有惑志:疑惑之心
(7)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后陈尸示众;诸,之于
(8)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室内西南角,最为幽静,是尊者休息的地方。古代认为那里有神,为一室之主。灶,灶神
(9)君子敬而无失:严肃认真
(10)何患乎无兄弟也:担心,忧虑
3.通假字
(1)樊迟问知:通“智”,聪明
(2)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通“诉”,这里指进谗言,到某人的上级或尊长面前说他的坏话
(3)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没有
(4)道之将废也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4.词类活用
(1)季路问事鬼神:名词用作动词,侍奉,服事
(2)敬鬼神而远之: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对待;形容词用作名词,远代的祖先
5.特殊句式
(1)道之将行也与,命也:判断句
(2)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介词短语后置句
(3)公伯寮其如命何:如……何,对……怎么办
(4)“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判断句
6.成语积累
(1)慎终追远:终,死亡;远,远代的祖先。谨慎地对待丧礼,恭敬地追思远代的祖先。
(2)敬而远之:表面上尊敬,但不愿接近,保持一定的距离。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由上天安排。
(4)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全国各地,引申为全世界各地。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好兄弟。
7.名句积累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语段赏析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赏析 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活人还不能事奉,又怎么能事奉鬼神呢?”
子路又说:“我冒昧地请问死是怎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