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题 第二单元综合(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0页10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题 第二单元综合(Word版含答案).doc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
第二单元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 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 “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 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 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 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 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 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 .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 “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