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课时作业: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8页8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课时作业: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doc
文档介绍:
课时作业6 辛弃疾词两首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栏杆拍遍 神鸦社鼓 远目 嬴取
B.犹愁风雨 金戈铁马 天际 可堪
C.红巾翠袖 邪阳草树 吴钩 季鹰
D.千里清秋 气吞万里 登临 烽火
解析:A.嬴—赢;B.犹—忧;C.邪—斜。
答案:D
2.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解析:B.“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风流”指英雄业绩;D.“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A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清秋”都是凄清的秋季。B项“多情”,①多愁善感;②有情人。C项“赢得”都是落得的意思。D项“风流”都是指有功业有文采的人。
答案:B
4.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解析:“红巾翠袖”是年轻女子的装束,用服装代人,这是借代修辞。
答案:A
5.由于受诗词格律的限制,诗词中的句子中常有倒置的词序。下列选项中全属于这一情况的一组是 (  )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国神游 ④多情应笑我 ⑤雁自回时,月满西楼 ⑥早生华发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③为“神游故国”;④为“应笑我多情”;⑥为“华发早生”。
答案:C
6.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古战场。
B.“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D.“吴钩”指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解析:应为儒者的装束。
答案:C
7.下列诗句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例句写景抒情,充满对古人已去、世事已非的感慨。A项,写春景,抒写春来无人赏的感慨;B项,写寒食节,寒食节家家禁烟火,而汉宫却传蜡烛,富含讽喻之意;C项,写宫女的幽怨,揭露皇帝生活的腐化;D项,与例句意境同。
答案:D
8.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伐北魏的典故。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
解析:B项中“刘备拜访陈登”错,应是“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拜访陈登”。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9~10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想象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B.词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
C.下阕借三个历史人物表明自己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抱负才气。
D.作者运用典故,实质上是借助于古人的事迹,表明自己国破家亡时想保家卫国却又不能实现的愤慨。
解析:“作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