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或不焉
C.句读之不知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解析】选D。A项,“知”同“智”;B项,“不”同“否”;C项,“读”同“逗”。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选C。C项,均为名词,老师;A项,名词,真理/动词,说;B项,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D项,动词,传授/动词,流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耻学于师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是故圣益圣
C.位卑则足羞 D.吾妻之美我者
【解析】选D。D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名词;C项,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方法】
形容词作名词的规律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常见的一种活用现象。根据形容词所在的位置,我们可辨别其是否活用为名词。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形容词放在副词或形容词前,活用作名词且充当主语。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本是形容词“圣明”“愚蠢”的意思,放在了副词前面,便活用为名词,充当主语,译为“圣人”“愚人”。
(2)形容词放在及物动词或介词后,活用作名词且充当宾语。
如“积善成德”中的“善”放在及物动词“积”的后面,活用作名词“善行”,充当宾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
C.道相似也 D.吾从而师之
【解析】选C。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相似”古今义相同。D项,从而:跟从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生乎吾前 B.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知识延伸】
常见被动句“两类型”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类型一:用“于”“见……于……”“见”表被动。如“不拘于时”即“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
类型二: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即“舌头一吐然后两只虫子全被它吞下去了”。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项是 ( )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 B.⑤⑥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答案:(1)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二、语言表达
8.(2013·山东卷)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①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