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落实应用训练 苏教版必修1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shì) 惦念(diàn)
悲怆(chuànɡ) 别墅(shù)
B.钥匙(yào) 囚禁(jìn)
逃遁(dùn) 模样(mó)
C.静谧(mì) 贫瘠(jí)
眷顾(juàn) 矫饰(jiǎo)
D.墟场(chǎnɡ) 烙印(luò)
潦倒(liáo) 旅泊(bó)
解析:A项,“似”应读sì;B项,“模”应读mú;D项,“烙”应读lào。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囚禁 观摩 悲伧 粉身碎骨
B.贫瘠 幽深 烙印 省吃减用
C.眷顾 掂记 逃遁 萍飘四方
D.麦穗 潦倒 墟场 熠熠闪光
解析:A项,伧—怆;B项,减—俭;C项,掂—惦。[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由于全球变暖,南极冰川正在慢慢________,雪线逐年上升。
(2)日本在这次大地震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________。
(3)电视连续剧《亮剑》艺术地________了这样一个真理:在物质力量一定的条件下,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部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
A.融化 边缘 揭示
B.融化 边沿 揭示
C.溶化 边缘 揭露
D.溶化 边沿 揭露
解析:“融化”指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液体;“熔化”指固体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化开。“边缘”通常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边沿”通常用于比较具体和实际的物体。“揭示”是向人指出不易看清的事理;“揭露”是揭发隐蔽的事,使之暴露。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次重大灾难过后,都会涌现出一批灾难英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B.江门市刘氏宗祠右侧的德育馆,由刘德华亲笔题写的“德育馆”三个烫金大字熠熠闪光。
C.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D.压路机轰隆隆驶过,伴着“咔嚓咔嚓”的声响,地上形形色色的盗版音像制品“瞬间”粉身碎骨。
解析:莘莘学子:指众多学子。不能跟其前面的“一位”搭配。A.概莫能外: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概,全。B.熠熠闪光:形容闪光发亮。熠熠,光耀,鲜明。D.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不想移民,好像是缺乏勇气,而是缺乏兴趣。
B.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
C.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对我感到亲切和感动? D.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解析:A项关联词不搭配,应该是“不是……而是……”或者“不但……而且……”。B项“无论”挪至“人们”之后,使前后分句主语一致。C项误用介词,“对”应改为“使”。
答案:D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