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专项 课文理解
1.下列对课文《邓稼先》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微信: bangtifen)
B.课文内涵丰富, 底蕴厚重, 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C.这篇文章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使用长句可以使 表达简明干脆、生动活泼, 有利于抒发感情, 能够取得明快有力的修辞效果。
D.本文语言平实, 人物关系单纯, 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 适合作速读训练。
2.下列对课文《说和做》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是( )
A.课文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 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志士。
B.课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 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
命家两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C.“他从唐诗下手,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些四字短语结构整齐, 节奏感强,以饱满的***赞美了闻一多“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的治学态度。
D.“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一句中,“望闻 问切”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从革命者的角度来探求救国 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 既指出了吕蒙学****的必要性, 又使用了现身说法, 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 学****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一唱一和, 互相打趣, 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 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 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2
B.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回 忆鲁迅先生》 的作者是萧红,她被誉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其代表作 有短篇小说《呼兰河传》。
D.《孙权劝学》选白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5.对诗《黄河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 2 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 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 黄河!”反复出现, 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x,k.Com] 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 以长句为主, 长短结合, 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 就点出“三十里高”, 说明山高峻, 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 中有不少篇幅是写“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 越老山界”关系不大。(微信: bangtifen)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 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 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
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7.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颂》 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
的形象, 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她学****的决心。
B.《土地的誓言》 是作家端木蕻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 文, 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国土的思念之情。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 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木兰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
官还家的故事, 歌颂了木兰热爱和平、爱国尊亲的精神。
8.下列对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3
C.“将军百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