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部分解析】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重难点练习.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8页14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部分解析】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重难点练习.doc
文档介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重点追击练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2.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则
C.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D.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3.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认为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
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开明政策
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同朝代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
A.丝织业欠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D.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5.西晋初年,重臣卫瓘认为九品中正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谏言皇帝废除该制度;大臣刘毅也认为这一制度“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只是权宜之策。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 )
A.脱离了魏晋政治实际 B.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C.弱化了人才选拔功能 D.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6.科举制在唐代有较大发展,同时也保留着察举制的残余,根据社会声望的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并且选官时门荫制和科举制同时并存。据材料可推 知 ( )
A.唐朝选官方式有效协调了各阶层的矛盾
B.唐朝选官制度在公平竞争方面有失公允
C.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途径
D.科举制有效地解决了各阶层的参政需求
7.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亟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维护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8.唐代节度使在不同时期发生多次重大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中央集权巩固,“制天下以为十道,统之以都督,遐荒四达,合为一家”。在各地并未设立节度使,而在全国推行府兵制。《历代兵志》曾记道:“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不带节者不称,然犹未以名官”。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但这时节度使只统兵,州郡政务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
材料二 为了统帅边兵的需要,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加重,统领地区不断扩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2)下令幽州节度使增领卫、相、洛、冀、魏、贝等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有些甚至一人兼领数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