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20 KB

手机浏览
1/5

手机浏览
下载此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宋嘉佑年间,王陶曾对仁宗说:“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岂为人主之道哉?”材料反映出
A.宋代把相权分给中书和枢密使 B.宋代相权有所扩大
C.宋仁宗的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D.宋代极力削弱相权
2.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A.强化专制君主的权力 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韩琦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曾任右司谏、枢密副使、三司使、同平章事等官职。在担任枢密副使期间,韩琦
A.拥有军事统兵权 B.受同平章事直接领导
C.以文官身份担任 D.可以复按人命重案
4.宋太祖针对“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弊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认为“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朝廷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B.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各州赋税大部上缴朝廷 D.实现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5.《元史·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元朝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机制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③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这一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元朝制度多沿袭宋、金旧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下列关于元朝机构职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御史台是监察机构,纠举官吏不可以先斩后奏
B.枢密院执掌军事,行省民政事务须上报枢密院
C.中书省主持全国的政务,并直辖“腹里”地区
D.宣政院是管理佛教事务和藏族军民的地方官署
7.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
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B.军事实力强大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已经完成封建化
8.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9.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文轻武 B.北方长期战乱 C.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D.吏治***
10.宋代史籍中记载,商品性的丝绸生产和交换进一步扩大,农业、手工业及家庭丝织业生产过程内部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出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基础是
A.粮食生产的大量增加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政府经济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