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1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契丹建国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
A.契丹与汉族矛盾尖锐
B.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2.《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年)下诏:“(燕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棉钱……榷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这说明辽国( )
A.对燕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
B.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
C.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
D.由北面官统治燕云十六州
3.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 )
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B.军事实力强大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已经完成封建化
4.右图是某同学在网页中插入的一张人物图,以下是他在网页中对该人物的评价,正确的是( )
元世祖忽必烈
A.他曾被***称为“一代天骄”
B.他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汗国
C.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先后灭掉了西辽和西夏
D.他第一个建立起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性统一政权
5.元朝时,“西域之仕于中原,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元朝( )
①疆域辽阔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新的民族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2
6.唐朝末年,一些汉族农民为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契丹人逐渐学会种植庄稼,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这说明( )
A.契丹族放弃了游牧生产
B.契丹既有农业生产又有游牧生产
C.已经完成农业化过程
D.唐朝末年,契丹实力已经威胁中原
7.《辽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 )
A.燕云十六州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辽河上游一带
D.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
8.西夏有汉式官称和番号官称。西夏的两套官称( )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
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
C.基本没有关系
D.不利于民族交融
9.幽州人韩延徽等,成为契丹的谋士。“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人与契丹人分享政权
B.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C.契丹实行番汉分治制度
D.契丹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10.北宋政府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少数民族的衣冠和装饰。南宋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对上述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胡服丰富了宋朝人们的生活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宋朝积贫积弱,文化落后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