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现 C. 影视作品 D. 学者推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是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选项B正确;神话传说和影视作品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选项AC排除;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选项D排除。 2. 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大化改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可知本题考点为商鞅变法。B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关键信息不符,故排除ACD。故答案为B。 3. 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主要是因为 A. 疆域拓展的需要 B. 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奖励功臣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有很强的自主性,而郡县制下中央的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重蹈国家分裂的覆辙,选项C正确;实行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巩固疆域,而不是拓展疆域,选项A排除;发展经济不是实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选项B排除;郡县长官不世袭,实行郡县制主要不是为了奖励功臣,选项D排除。 4.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A. 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 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出师表》是反映三国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选项D正确;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创作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第一手史料,选项B排除。 5. 某同学进行单元复****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答案为C。 6. 某班学生准备绘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图谱”,关于明朝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 A. 《伤寒杂病论》 B. 《梦溪笔谈》 C. 《农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科技著作,选项D正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选项A排除;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选项B排除;元代王祯著《农书》,选项C排除。 7.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A. 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 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 迪亚士船队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选项B正确;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5世纪末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根据“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可知当时是明朝,汉武帝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不符合,选项A排除;迪亚士船队和麦哲伦船队并非“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选项CD排除。故选B。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