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规定县及县以下各级组织均为自治单位。1932年,鄂豫皖《清剿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改自治为保甲,晚清以来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潮流随之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B.国民党缺乏改造地方政治的经验
C.中共农村革命政权不断发展壮大 D.日本侵华冲击了中国内政的发展
2.下表为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
地区
河南道
关内道
河北道
江南道
淮南道
河东道
山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岭南道
次数
64
55
43
34
23
15
9
7
3
1
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 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 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3.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宗族组织已纳人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
4.1925年刊印的《上海曹氏续修族谱》记载:光绪三十一年,苏松太道袁树勋准实行地方自治。邑王氏、朱氏仿其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族立宪。宣统元年十月,润甫公于宗祠崇孝堂先后两次邀集族众决议仿行,拟具简章。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间****俗的彻底变化
C.宗族观念逐渐消逝 D.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
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 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6.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这一政策旨在
A.强化伦理维护乡间稳定 B.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
C.凝聚人力推动农村生产 D.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
7.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8.“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9.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 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10.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