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8页,总8页
选必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B.是儒家学派治国理念的实践
C.有利于维护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 D.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2.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从一而终”、“不事贰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儒学主流地位确立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3.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B.基层治理行之有效
C.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D.社会控制较为严密
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5.清朝雍正帝继位后,实行“秘密立储”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学者认为该制度有四大特点: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择贤而立、对储君暗中观察与培养、对储君人选严格保密。据此可知,清代秘密立储制
A.确保皇帝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标志皇权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6.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A.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B.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7.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试卷第8页,总8页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8.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隋朝这一举措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形成了抑制贵族的政治基础
C.强化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 D.有效解决了官员的政治***
9.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