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价(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从材料中“主观性太强”等信息,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判断是察举制,故选C。A以血缘关系为标准;B是以贤能为标准;D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皆排除。
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解析】选B。九品中正制的品评官是中正,品即品级,是中正官对士人的家世等级进行划分,共分为九个品级,A错误;“品”指的是对士人的家世等级进行划分,而非士人优劣的划分,B正确、C错误;中正官对士人只有划分家世品级的权力,而无授予士人官职的权力,D错误。故选B。
【补偿训练】
“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解析】选D。材料中“寒门出身的通路”“选无清浊”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落,选官变化也顺应了这一趋势,故D正确。
3.(2019·江苏单科)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选D。由题干中“刘得仁”“李洞”科举考试的经历可知,虽然两人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却都在科举考试中不得意。由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取士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D正确。唐代的科举考试“以诗取士”,A错误。刘得仁是皇亲国戚、李洞是宗室子弟,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B错误。题干的材料无法体现宗室特权的剥夺,C错误。
4.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实际上已独立执行监督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本质上反映了东汉( )
A.监督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B.君主统治权力的加强
C.重视对百官的监察
D.监察机构权力较大
【解析】选 B。材料反映了监督权与行政权分离的现象,监察机构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力,监察机构地位的变化说明了统治者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这本质上是君主统治权力加强的反映。故选B。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汉代监察机构的作用
(1)汉代创立的行政监察体系,其最本质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澄清吏治,而是巩固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中央集权。
(2)汉代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国家稳定,惩治贪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但这种严密的监督体系只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产物,它并没有真正起到防止官吏***的作用,所谓的“严密监督”也只是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