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期末试题二
一、选择题
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2.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面临着重新建国”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还要“移风易俗”地重建社会秩序。这说明分封制
A.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 B.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
C.有利周文化的传播 D.增强了周王朝的实力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4.下表为中国古代官员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官民比重的变化趋势说明
西汉
东汉
唐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0.012%
0.013%
0.034%
0.038%
0.043%
0.11%
A.政府行政效率的显著提升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C.专制政体的运行成本增加 D.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5.商鞅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俗,还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6.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立的意义是
A.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 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C.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D.为国家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7.1940年,中共中央曾发出指示:“要教育干部党员与群众学会议会斗争的方式与民主作风,善于在民主斗争的形式、政府仲裁的形式下来保护基本群众的利益与实现党的政策,而不是让别人感觉仍同国民党一样的‘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发出该指示,旨在
A.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C.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扩大自身的阶级基础
8.有学者说:"晚唐寒人虽有上达,然其势力尚未足与旧族相抗,政治上之核心人物,仍多出身于阀阅。”可见,晚唐时期
A.科举取士制度较为成熟 B.门阀政治的基础坚固
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D.社会向学风气未普及
9.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11.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掲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这反映《秦律》
A.体现儒家仁政色彩 B.重罚偷猎偷盗行为
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D.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12.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就土地所有权做出解释时曾说:“无论何人在我们的土地上建起建筑物,虽然他是为自己建筑的,但是根据自然法,该建筑物是我们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A.尊重法律契约精神 B.高度重视物权保护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律体系已趋完备
1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B.实现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C.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14.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