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级高二上学期诊断性测试
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逮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 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变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B.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已建立
C.门第观念逐渐趋于淡化D.社会思想有了一定解放
2.《韩非子》记载,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 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材料表明
A.以法治国成为历史趋势B.韩国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C.法家思想冲击传统政治D.君主专制得到全面加强
3.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 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4.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 震,冲帝随后举行贤良方正之选。这些记载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C.民本仁政思想的传播D.政治风气日益开放
5.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骄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表达儒家思 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唐代古文运动旨在
A.丰富和发展文学形式B.冲破道学思想的束缚
C.迎合文学世俗化趋势D.助推儒家思想的复兴
6.下面是一部史学著作《儒家统治的时代》的部分目录。据此可知
A.宗教文化主导了地方教育a儒学遭到佛教抵制
C.思想发展影响了官吏选拔D.儒学地位逐渐降低
7.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须视察”,而王阳明则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 亲”。下列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理”存在的形式不同B.都强调探究天理的途径
C.都承认了“理”的客观作用D.都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
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 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梁启超意在强调黄宗羲是
A.王学的革命者B.王学的修正者 C.王学的承继者D.王学的集大成者
9.明末清初有思想家指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又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和“工商皆本”。其认识本质 上体现了
A.以民为本的思想B.民主自由的思想 C.政治改良的理念D.经世致用的思想
10.苏格拉底相信有一种确定的普遍有效的知识,人类如果寻求正确的方法就能掌握它,这种方法存在于见 解的交流与分析之中。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发展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苏 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倾向于内心探索B.蕴含了理性主义 C.发展了抽象哲学D.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