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 第12页,共13页 第11课同步测试 研究指出, 1820 年嘉庆版《皇舆全图》是自康熙以来清政府与欧洲列强不断斗争,借助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最终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明确界限的证明。该研究说明() A. 嘉庆朝是清代最强盛的时期 B. 中外互动最终奠定了中国疆域 C. 清朝地图绘制技术领先世界 D. 清朝疆域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下列属于清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有 ①设置理藩院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册封***与班禅 ④与吐蕃和亲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下列项中有关西域历史表述正确的有 ①汉武帝时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②唐朝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④乾隆年间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A. 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 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 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第13页,共13页 第2页,共13页 A. 造成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 ***了抗清斗争 C. 导致中国与世界的隔绝 D. 抵御了殖民侵略 早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首都洛阳)的商路。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 A. 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 B. 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 C. 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 D. 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A. 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 B. 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 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 D. 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 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A.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互惠的开放政策 C. 公平的选官政策 D. 严密的监察政策 汉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匈奴人刘渊以汉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这反映了() A. 少数民族大力推广汉族文化 B. 民族交融对汉族的文化提升有帮助 C. 汉族对少数民族吸引力强大 D. 中原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繁衍),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老人),不识干戈(武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②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③澶渊之盟为宋辽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④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第3页,共13页 第4页,共13页 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徙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二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徙的相同影响是() A.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C. 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D. 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