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B卷 能力提升
1.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 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
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 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2.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3.按照《唐六典》和《册府元龟》记载唐朝对内迁胡族人按内附时间长短分为“熟户”和“新降”。“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材料意在强调( )
A.唐朝政府中央集权的要求 B.唐朝已有了成熟的民族政策
C.唐朝胡族人须依法生活 D.唐朝对胡族人采用分化政策
4.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有学者指出,“阿维农之囚”和“教皇大分裂”完全改变了罗马教廷作为上帝在人间“办事处”的形象,再加上德国的分裂,西欧基督教世界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结束了基督教在西欧国家的精神独裁统治 B.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
C.为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D.有利于排除教会干扰,维护国王权威
6.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7.高建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
A.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B.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C.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国际法 D.国际法能减少国家间的冲突
8.1971年7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在讲话中指出: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据此,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包括( )
A.退出和苏联的争霸 B.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C.放弃对西欧的控制 D.扩大在越南的战争
9.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10.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A.
B.
C.
D.
11.***说:“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实行民族自治共和国那样的制度呢?自治的形式在我国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还有民族乡;在苏联叫自治共和国、自治省、民族州。这不单是名称的不同,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同……”材料中的“不同”是基于( )
A.社会制度不同 B.革命形势不同 C.两国国情不同 D.国土面积不同
12.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 )
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13.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政府签订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