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 第14页,共15页 第1课同步测试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治家的立法创制,另一种是在适应统治形势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日积月累式的变迁。下列各项符合材料中“政治家的立法创制”的应是( ) A.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B. 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 C. 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 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 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 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 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经纬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 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D.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 分封的方式完全相同 B.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C. 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 都随丞相制的废除而消亡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第15页,共15页 第2页,共15页 某班同学在看了《***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 丞相制度的废除彻底解决了君臣矛盾 B. 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 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 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以上史料共同涉及的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加强中央对权力的监督 D. 加强集权的措施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B.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此言本质上反映了 A. 察举制网罗了天下英才 B. 中央官学培养大量政治人才 C. 科举制适应了专制集权 D. 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的发展 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第3页,共15页 第14页,共15页 A.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B. 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C.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D. 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