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
二、
晋文公攻原
晋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专注(答对3点即可)
三、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理解。
可运用组词法。简单地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如果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就要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可联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