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14课《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这篇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理解课文内容, 熟悉小说三要素: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学****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1.引言
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小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相关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约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德国的柏林是战争的策源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相关战争主题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贴近小说的情感,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自读感悟:
1.概括文章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你能尝试复述文章的内容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自读检查:
1.同桌互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2.根据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填写表格:
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我要关注的内容
环境
人物
情节
四、字词揭秘
出示词语:后备役 不假思索 嗤笑
①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词语的,结合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②教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③评价,指导:
出示课件:
后备役:指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嗤笑: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结合上下文、解释重点字等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五、精讲课文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从小说题材的特点进行切入,有点可抓,便于梳理文章。)
首先我们来介绍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例如: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就是描写的社会环境 。
对这个句子的描写作用是:战争使很多健壮的年轻人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