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1课时 力学、热学和光学实验.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2页73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1课时 力学、热学和光学实验.docx
文档介绍:
专题九 实验及拓展创新
第1课时 力学、热学和光学实验
专题
复****定位
解决问题
本专题主要复****力学、热学和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借助基本实验分析拓展创新实验。
高考重点
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读数;对力的研究;“纸带类”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力学拓展创新实验;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测量玻璃的折射率;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等。
题型难度
通常作为第一个实验题,考查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度一般较小。
高考题型1 对力的研究
【例1】 (2021·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1)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系数。缓冲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弹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刻度尺,再将单个质量为200 g 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逐个从管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Ln,数据如表1所示。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采用逐差法计算弹簧压缩量,进而计算其劲度系数。
图1
表1
n
1
2
3
4
5
6
Ln/cm
8.04
10.03
12.05
14.07
16.11
18.09
(1)利用ΔLi=Li+3-Li(i=1,2,3)计算弹簧的压缩量:ΔL1=6.03 cm,ΔL2=6.08 cm,ΔL3=________cm,压缩量的平均值Δ==________cm;
(2)上述Δ是管中增加________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
(3)忽略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6.04 6.05 (2)3 (3)48.6
解析 (1)ΔL3=L6-L3=18.09 cm-12.05 cm=6.04 cm,压缩量的平均值
Δ==6.05 cm。
(2)根据(1)问可知,Δ为增加3个钢球时产生的平均压缩量。
(3)根据胡克定律的推论可知,3mgsin θ=kΔ,代入数值解得k=48.6 N/m。
【例2】 (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下第三次统一测试)某同学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轻弹簧和一瓶矿泉水等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先将一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的钉子A上,另一端挂矿泉水瓶,如图2甲所示;然后将两弹簧一端分别固定在墙上的钉子A、B上,另一端连接于结点O,在结点O挂矿泉水瓶,静止时用智能手机的测角功能分别测出AO、BO与竖直方向的偏角α、β,如图乙所示。改变钉子B的位置,按照上述方法多测几次。
(1)依据上述方案并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画出力的合成图,必须的操作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实验中要使AO、BO长度相同
B.要测量弹簧的原长
C.要测量图甲、乙中弹簧的长度
D.实验中要使结点O的位置始终固定不变
(2)根据实验原理及操作,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作图时,图中________(选填“丙”或“丁”)是正确的。
图2
(3)某次实验中测得乙图中α=30°,β=45°,保持α偏角不变,将OB从乙图中位置沿顺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则OA中弹簧的长度将________,OB中弹簧的长度将____________(选填“一直增大”“一直减小”“先减小后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1)BC (2)丙 (3)一直增大 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1)实验中,甲图用来测量合力,乙图用来测量两个分力,根据胡克定律,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力的大小可用弹簧伸长量来表示,因此必须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但AO、BO长度不必相同,A错误,B、C正确;实验中重物重力是定值,所以不必保证O点固定不变,D错误。
(2)实验中矿泉水瓶的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所以x1需要沿着竖直方向,故丙图是正确的。
(3)对O点受力分析,O点处于动态平衡中,重力大小方向不变,OA绳中拉力方向不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易得OA中弹力将一直变大,OB中弹力将先减小后增大,如图所示。
所以OA中弹簧的长度将一直增大,OB中弹簧的长度将先减小后增大。
高考题型2 “纸带类”实验
【例3】 (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下第一次调研考试)图3为“验证加速度与质量关
系”的实验装置,图4为同时释放小车甲、乙后打出的两条纸带(相邻计数点间均有4个点并未画出)。忽略绳子的质量以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
图3
图4
(1)测量得到各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下表所示(单位:cm):
s1(s1′)
s2(s2′)
s3(s3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