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探究活动落实素养
课标要求
学****清单
核心素养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1.描述与分类: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②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状态和途径。③明确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问题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等基本概念。
2.解释与论证: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②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分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③阐述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关键。
3.预测与选择: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思想。②能够正确区分新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防止形而上学的错误。
4.辨析与评价:①辨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辨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总是循环往复的”。③辨析“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阻碍事物发展”。
1.政治认同:正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认同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观点,了解并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2.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坚定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通过事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问题。学会辩证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事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问题。
3.公共参与: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敢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考点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精梳细理——重基础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内容: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醒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条件性: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3)联系的客观性
①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类别: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醒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但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4)联系的多样性
①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易混易错
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提示×。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